参考来源:《刘伯承传》、《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院史》、《刘伯承军事文选》、当事人回忆录等部分章节仅代表笔者个人观点,请理性阅读
1951年冬日的北京,雪花纷飞。
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的大礼堂里,数百名来自全军各部队的高级将领和优秀军官正襟危坐,等待着一个特殊的时刻。
台下的议论声渐渐停息,所有人的目光都投向了主席台。
一个身材高大但步履稍显缓慢的身影出现在众人视野中。
他的右眼缠着白色纱布,左眼中却闪烁着睿智而坚定的光芒。
这个人,就是被誉为"军神"的刘伯承元帅。
半年前,他做了一个决定,一个让所有人都为之震撼的决定:为了更好地教学,他毅然接受了右眼摘除手术,结束了十多年来因伤病带来的痛苦。
如今,这是他手术后首次重返讲台。
"同志们,"刘伯承的声音在礼堂中响起,低沉而有力,"今天我要和大家谈谈什么是真正的军人素养。"
台下鸦雀无声,所有人都在等待着这位传奇元帅会说出什么让人醍醐灌顶的话语。
而接下来发生的事情,成为了军事学院历史上最难忘的一课,也让在场的每一个人终生受益匪浅。
【一】一个决定震撼军界
要理解刘伯承这次讲话的意义,我们得先回到1951年春天。
那时候,刚刚成立不久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正面临着一个严重的问题:缺乏有经验的教官。
作为军事学院的院长,刘伯承深知这个问题的严重性。
新中国成立后,人民解放军面临着从游击队向正规军转变的重大任务,而这种转变需要大量具有现代军事理论知识的军官。
可是,刘伯承自己却面临着一个痛苦的现实:他的右眼因为早年的战伤一直疼痛不止,视力也在不断下降。
每当需要长时间看书备课时,那种钻心的疼痛就会让这位铁骨铮铮的元帅痛苦不堪。
"院长,您这样下去不行啊,"军医反复劝说,"右眼的伤势已经影响到了您的身体健康,必须尽快手术。"
可刘伯承却总是摇头:"现在正是学院建设的关键时期,我怎么能离开?"
这种坚持持续了很长时间,直到有一天,学院的几个年轻教员发现,院长在批改学员作业时竟然趴在桌子上,用放大镜一个字一个字地看。
那一刻,所有人都被深深震撼了。
【二】"军神"的选择
就在大家都为刘伯承的身体担心时,1951年夏天,他突然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都没想到的决定:接受右眼摘除手术。
"什么?院长要摘除右眼?"这个消息在军事学院炸开了锅。
许多人都觉得不可思议:一个军人,特别是一个指挥员,失去一只眼睛意味着什么?
可刘伯承的态度却异常坚决。
他对前来劝阻的同事们说:"一个人的价值不在于他有几只眼睛,而在于他能为党和人民做多少事。
现在摘除右眼,我还能用左眼继续工作二十年!"
这句话传开后,整个军事学院都被感动了。
大家这才明白,院长这个决定背后有着怎样的深意:他是在用自己的牺牲,为学院的发展清除障碍。
手术进行得很成功,可康复的过程却异常痛苦。
刘伯承不仅要适应只用一只眼睛工作和生活,还要忍受手术后的各种不适。
可即使在这种情况下,他依然关心着学院的教学工作,经常从病床上给教员们写信,指导教学方案的制定。
【三】重返讲台的准备
1951年秋天,刘伯承的身体基本康复了。
可要重新站上讲台,他还需要解决一个问题:如何适应只用一只眼睛讲课?
为了准备这次重返讲台,刘伯承做了大量的工作。
他让人把教案的字写得比以前大一倍,还要求在黑板上写字时也要比平时大。
更重要的是,他反复练习如何在讲课时保持平衡,避免因为视野受限而出现问题。
"院长这几个月真是太辛苦了,"当时的一位教员回忆说,"他每天都要在家里练习讲课,有时候一练就是几个小时。
我们都看在眼里,心疼在心里。"
可刘伯承自己却显得很乐观。
他经常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:"失去一只眼睛算什么?我还有一只眼睛,还有一颗心,还有满腔的热血要献给人民的事业!"
这种乐观的态度感染了学院里的每一个人。
大家都在期待着院长重返讲台的那一天,期待着听到他会给学员们带来什么样的启发。
就在刘伯承准备重返讲台的前一天晚上,发生了一件让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事情。
一个年轻的学员找到了院长,提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。
"院长,"这个学员有些紧张地说,"明天您要给我们讲课,可我想问一个问题:一个军人失去了一只眼睛,还能算是一个合格的指挥员吗?"
这个问题让在场的所有人都愣住了。
大家都知道,这个问题触及了一个敏感的话题。
可刘伯承听了,却出人意料地笑了。
"好问题!"他拍了拍这个学员的肩膀,"明天的课,我就从回答你这个问题开始。"
第二天的讲课会上,刘伯承是如何回答这个问题的?他的回答又为什么会让在场的所有人都深受启发?
更重要的是,这次讲话中还隐藏着什么样的人生智慧,让听过的人至今都难以忘怀?
【四】一堂永生难忘的课
1951年冬日的那个上午,刘伯承走上讲台时,整个礼堂安静得连根针掉地上都能听见。
所有人都在等待着他会如何开场。
"同志们,"刘伯承的声音在礼堂中响起,"昨天有个学员问我,一个军人失去了一只眼睛,还能算是一个合格的指挥员吗?"
台下的议论声立刻停止了,所有人都紧张地等待着答案。
刘伯承缓缓扫视了一遍台下,然后说道:"我的回答是:一个军人的价值,不在于他的身体是否完整,而在于他的精神是否完整。
一只眼睛能看到敌人,一颗心能装下人民,这就够了!"
这句话一出,台下立刻爆发出热烈的掌声。
可刘伯承举手示意大家安静,继续说道:"但是,我今天要讲的不是这个问题,而是另一个更重要的问题:什么叫做真正的军人素养?"
【五】军人素养的真正含义
"在座的各位,"刘伯承继续说道,"你们都是从战火中走出来的老兵,也都是各部队选送的优秀军官。
可我要问大家一个问题:什么是军人最重要的素养?"
台下有人答:"勇敢!"
有人答:"忠诚!"
还有人答:"纪律!"
刘伯承点点头,说:"你们说得都对,但还不够全面。
我认为,军人最重要的素养是学习!"
这个答案让台下的所有人都有些意外。
刘伯承看出了大家的疑惑,解释道:"战争年代,我们靠的是革命的热情和原始的勇敢。
可现在不同了,现代战争需要的是科学的指挥和精确的计算。
不学习,就跟不上时代;跟不上时代,就会被敌人打败!"
他停顿了一下,声音变得更加严肃:"我摘除右眼,就是为了能够更好地学习,更好地教学。
一个连学习都不愿意付出代价的军人,怎么能指望他在战场上为人民付出生命?"
【六】身教胜过言传
接下来,刘伯承讲述了自己学习的经历。
他说,自己从小就知道学习的重要性,即使在最艰苦的战争年代,也从来没有放弃过学习。
"1916年,我在丰都战斗中右眼负伤,当时军医说要想保住眼睛,必须使用麻药。
可用了麻药,可能会影响脑神经,以后就不能很好地思考问题了。"
刘伯承的声音有些颤抖,"我选择了不用麻药,硬是咬着牙做完了手术。
为什么?就是为了保住这个脑子,保住学习和思考的能力!"
台下的所有人都被深深震撼了。
原来,刘伯承的学习精神是用这样的代价换来的。
"现在,我又选择摘除右眼,"刘伯承继续说道,"还是为了学习,为了更好地把知识传授给你们。
这就是我对'学习'二字的理解:不惜一切代价!"
【七】传承的责任
刘伯承的话还没有结束。
他从个人的经历谈到了军队的发展,从军人的素养谈到了国家的未来。
"同志们,"他说,"我们这一代人是在战火中摸爬滚打过来的,积累了一些经验。
可这些经验不能随着我们的老去而消失,必须传承下去。
而传承的关键,就是教育和学习。"
他指着台下的学员们说:"你们是人民军队的未来,是保卫祖国的中坚力量。
我把我的右眼留在了手术台上,就是希望你们能够睁开眼睛看世界,用知识武装头脑,用科学指导行动。"
台下已经有学员开始悄悄抹眼泪了。
他们被刘伯承的话深深感动,更被他的精神深深震撼。
【八】一生的启发
这次讲话持续了两个多小时,可在场的所有人都觉得时间过得太快。
当刘伯承结束讲话时,整个礼堂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,经久不息。
许多年后,当年听过这次讲话的学员们都成为了军队的高级将领。
他们在各种场合都会提到这次讲话,提到刘伯承元帅对他们的影响。
其中一位后来成为军区司令员的学员回忆说:"刘院长那次讲话,彻底改变了我对军人这个职业的理解。
我明白了,一个真正的军人,不仅要有血性,更要有理性;不仅要能打仗,更要会学习。
这个道理伴随了我一生。"
另一位学员说:"刘院长用自己的右眼换来了我们的觉醒。
从那以后,我再也没有放松过学习。
我常常想,连院长都能为了学习付出这样的代价,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呢?"
刘伯承的这次讲话,不仅仅是一次教学活动,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。
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诠释了什么叫做奉献,什么叫做责任,什么叫做真正的军人精神。
如今,当我们回望这段历史,不禁要为刘伯承元帅的精神所感动。
他用一只眼睛的代价,换来了无数军人的觉醒;用一次手术的痛苦,点亮了一个时代的希望。
这样的精神,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学习,去传承。
不管我们从事什么职业,处在什么岗位,都应该像刘伯承元帅那样,把学习当作一种责任,把奉献当作一种荣耀。
这也许就是那次讲话给我们最大的启发吧。
升阳配资-投资股票配资-股票配资资讯平台-在线配资平台网址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