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续上)
(四)从技至道
《易传》说:“形而上者谓之道,形而下者谓之器。”书法如果以“形”为界,似乎可分为形而下的有形世界和形而上的无形世界。苏轼在《跋秦少游书》论道:“少游近日草书,便有东晋风味。作诗增奇丽。乃知此人不可使闲,遂兼百技矣。技进而道不进则不可,少游乃技道两进也。”
图片
书法技法是每一个书法家从事书法创作必备的功夫,无论是笔法、结体等,都应该很熟练地掌握,以进入到书法创作的自由天地。但技不是目的,只是方法、手段。如不能载道,没有道的管领,没有人文精神和情感的摄入,那么再好的技法表现也只是一种匠人的炫技,与艺术无关。
图片
何绍基对于道有着深刻的认识,并津津乐道:“乌乎书本六艺一,蕲进于道养务充。阅理万端读古卷,消长得失惟反躬。”“艺以道精,道以艺著。然艺也者,无尽而可尽者也,若道则无尽者也。……道充于身,德涵于心,心与造物游而理与事类精,乃演之于文,乃声之于诗,万情毕入,万象俱出。”“立身应世为学大要,不外一藏字,于诗道尤要尤要。说不尽,写不尽,时时领略此理而已。”
图片
何绍基在多则题跋、诗论中鲜明地提出了道的观点,并进一步阐发了道之所自:“阅理万端读古卷”“心与造物游而理与事类精”,指出道的要点:“不外一藏字。”
难怪曾国藩在日记中多次感慨记到:“更初,何子贞来,谈诗文甚知要得艺通于道之旨。子贞真能自树立者也。”“过子贞处,见其作字,真学养兼到。天下事皆须沉潜为之,乃有所成,道艺一也。”
图片
(五)从内到外
学书如学禅,并非盘腿打坐,深居山林古刹才是学禅,生活中处处皆道场,无事不关禅。学书也并非展纸挥毫才叫学书,书内是书,书外也是书。将书法回到生活,生活中一切事,行住坐卧,都与学书不一不异。从生活中参悟书法,在书史中不乏例证。
图片
何绍基在《猨臂翁》一诗即记载了他从射术中悟书并开创了具体的执笔法:“书律本与射理同,贵在悬臂能圆空。”
他山之石,可以攻玉。书法之外事,诸如为官、治学、诗文、交游、做人,虽不见书法之形迹,然于书法之功用却不容忽视。万法一如,书法与他法是一不二。
图片
何绍基为官主持风教、求贤若渴、疾恶如仇、执法从事,不难感受他威武不能屈的风骨和情怀,正与其在书法中“竖起脊梁,立定脚跟”的思想相辅相成。正如杨翰《息柯杂著》卷四所说:“提笔乃求破空,下笔唯求杀纸,字字如同做人,把脊梁树起,此何贞老平生写字要诀。”
图片
对于做人的重要性,何绍基在《题冯鲁川小像册论诗》中论道:“诗文字画不成家数,便是枉费精神。然成家尚不从诗文字画起,要从做人起。自身心言动,本末始终,自家打定主意,做个什么人,真积力久,自然成就,或大成,或小成,为儒,为侠,为知,为峭,为淡,为绚烂,为洁,为拉沓,为娟静,为纵恣,人做成路数,然后用功于文字,渐渐搬移,其艺必成,适肖其人。”
图片
曾国藩在其家书中曾谈到:“盖子贞之学长于五事:一曰《仪礼精》,二曰《汉书》熟,三曰《说文》精,四曰各体诗好,五曰字好。”盖知何绍基非独以书为能,而是诸事兼修。何绍基认为,凡做一事,必兼做别事,此事方能做得好。
三书虽小道,明心见性
言为心声,书为心画。此处的借相修行就是要借助书法以达性通道。书法何以见性,达到最高境界?
图片
弘一法师认为:“世间上无论哪一种艺术,都是'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’的。即以写字来说,也是要'非思量分别’,才可以写得好的;同时要离开'思量分别’才可以鉴赏艺术,才能达到艺术的最上乘的境界。”书写的过程,犹如修止观的过程。在止住心性散乱,一念清净之后,开始在心中显现一个预写之相状,通过观察、胜解,然后再舍离相状,进入无有分别的书写过程。犹如于右任《写字歌》曰:“起笔不停滞,落笔不作势,纯任自然,自迅速,自轻快,自美丽。”书写时随着众缘诸如文字内容、笔墨的变化而各现其相,在真如本性的安住中,化机一片,一气呵成,书法之涅槃三昧自在其中矣。
图片
(一)临创不二
在明晰自己的审美理念和真如本性之后,何绍基不再泛泛而临,他所选择的范本中要有他想取的审美要素,进一步,他又专取其中一个合乎本性的兴趣点临摹。
例如何绍基对李邕的《麓山寺碑》,一临再临,是因为此碑具有“根矩篆分,渊源河北”的特征,当然,此碑用笔博采锺、王,意参虞、欧,方圆兼施,在结字上也独具魅力,还具有很多别的审美元素。何绍基撇开其他,直取篆分古意,既从碑中吸取篆分古意,又将自己理解后的篆分古意运用到临摹中,可谓一举双得。
图片
在不断的临摹中,何绍基以己意为出发点。由于原碑帖之意与自我之意是同一个意,这时已分不清此意的来源是原碑帖还是自我,因而此时的书写说是临摹亦可,说是创作亦不为过。临摹乎,创作乎,此时的何绍基已从容于临创之间,临创的界限不复存在,从临摹到创作已达到无碍的境界。
(二)诸体一如
在诸体的书写中,何绍基纯以神行,超越各体的概念及其形象分别,所谓的诸体只是他借以达性通道的载体,因此,何绍基虽诸体兼习,风格面目却非常统一。王潜刚在《清人书评》论到:“蝯叟临书,无论何碑,只是一个字体。吾见其临汉碑数十种,只如一种。”
图片
《清何绍基临黄庭经小楷拓本册》传世,此临与原《黄庭经》“面目全非”,几乎是“我书我法”,让人难以理解他到底从《黄庭经》中学到了什么。但当对照他的跋语,再来细细品味其临作时,便恍然大悟:何绍基只是抽取了他所想要的“古屋漏痕法”,别的,他一点都没要。由此可见,何绍基的临摹取法之高:有所为,更有所不为,似不为,实乃大有为也。由此也成就了他小楷的古拙生涩、清逸飞动的高难境界。
图片
《蝯公残墨》中有何绍基节临怀素《自叙帖》七行,极为罕见。《自叙帖》素以笔势连贯,圆转流畅,气若长虹著称。而蝯公此临与怀素迥异,打破了草书的传统审美,令人既心存疑窦,又眼界顿开。苏轼曾有“草书难于严重”之论,何绍基在其行笔过程中,强化顿挫提按,弱化了笔势的流畅,力克传统草书的流滑,正是他追求丈夫气和古意的表现。
《清何绍基手札册》体现其行书代表了他书法的最高成就,也是他借相修行最为得心应手的字体。其作品“老辣”“苍劲”“生涩”,又圆劲中含,潇洒纵横,生趣盎然,犹如“天花乱坠,不可捉摹”。何绍基虽被后人尊为碑学大师,然从其行草书的外在形态看,却难以看到碑刻的痕迹,或许这正是其高明之处。他不是简单地摹于形,拘于形,而是重在“篆分意度”的摄取和表达。
图片
何绍基的篆书作品,打破了以往小篆的匀净,轻重缓急、起伏提按,牵丝连带,浓淡干枯兼而有之。有静有动,动静结合。他在篆书的独特风格也是他超越字体上的成见和惯识,真抒性道的表现。
对于何绍基的隶书,很多书家都给予了高度的评价。《清何绍基临衡方碑卷》更呈现了不同人生阶段的临写都呈现了不同的创作成就。谭泽闿评他“六朝而后言八分,无能过者”。在清代所有隶书书家中,何绍基确实可以说是最具广度和深度的。在他的隶书作品中,很难看到汉碑方整峻洁的笔画痕迹。非不能也,不愿为之而已。他从内心里并不特别在意笔画的外在形态,而是时刻以篆分古意的表达为旨归,即使在原碑中出现偏侧锋的现象,也会被他用中锋替代。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我们将《清何绍基临黄庭经小楷拓本册》、《清何绍基手札册》、《清何绍基临衡方碑卷》精确复制,作为极其重要的“法帖3.0”藏本以飨书友!请注意,“法帖3.0”出品是原汁原味、无限接近原件超精复制品,不是网上通行的严重调色的低精度图片印刷形态!
欲购专业级《清何绍基临黄庭经小楷拓本册》、《清何绍基手札册》、《清何绍基临衡方碑卷》超清复制件的书友,可点击下面商品卡,品鉴与激赏!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升阳配资-投资股票配资-股票配资资讯平台-在线配资平台网址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